高价拍品迭出是操作还是资本避险

w8810-12-21 09:47作者: 未知作者

评论0

前言:乾隆浇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长颈葫芦瓶和乾隆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捶瓶分别拍出了2.5266亿港元和1.4066亿港元的天价,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以3.9亿元人民币落槌,王羲之草书《平安帖》以3.08亿元成交…… 秋拍进行时已经让我们更多地看到了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状态,除了天价拍品迭出、人气鼎沸之外,更为惹眼的是拍卖公司那几近财大气粗的业绩在不断地攀升,这种攀升是否也是一种攀比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竞争的结果,更是竞争的需要。在秋拍大戏接近尾声之际,我们似乎在面对一个火热的现场而逐渐失去了判断能力。于是,更多的人在问:秋拍发生了什么?又正在发生什么?将会发生什么?在w8810年秋拍接近尾声之际,本报“博雅”栏目联手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西沐研究员分析、回答这些人们关注的问题,深入解读火爆的秋拍。

拍品起高价是“逼上梁山”之举

记者:除了各大拍卖行令人震惊的巨大成交额外,天价艺术品迭出也格外引人注目,这种现象是资本的“追逐”还是市场在“钓鱼”?

西沐:自今年春拍以来,拍品就屡创天价,而秋拍更是延续了这一趋势。我们认为天价是当下拍卖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一种必然的现象,对此应该更为理性地看待。

天价是艺术资本及行情大势联合形成的新市场进程。其核心是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壮大,这应该是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面。但是,我们也不排除存在市场运作问题,即根据市场的大势,利用信息及经验不对称的壁垒,诱导机构及资本追高,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只要存在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这应是市场策略层面的事情,我们不能因策略及手段问题来否定市场发展的基本面。

记者:天价艺术品迭出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艺术资本在w8810年秋拍中似乎更多地走经典路线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是否是风险的不可控性让资本更多地在关注有限收益中的“避险”?

西沐: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讲,关注经典、挖掘经典的价值本是无可厚非的举动,应大力倡导。但问题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新状况,就是本是投资艺术品、谋求收益最大化的资本,几乎一股脑儿将关注点聚集在标示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上,其结果是使有限的资源在大量资本的追捧下,不断地从艺术品市场狭窄的出品中冒出一个又一个的天价,让大家大跌眼镜,唏嘘不已。究其原因,即是标示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逐渐被发掘与认识,再加上存世资源有限,受人们的关注及资本的追捧应是理所当然的。也许正因为有这么一个基础,才使得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失范现象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新入场的资本为了更好地流动与躲避风险,选择将这一部分处于中国艺术品市场金字塔尖部的艺术品当作相对安全的切入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资金与少量的作品博弈的现象,其结果就是价格的不断“雄起”。由此看来,艺术品资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安全而去不断追捧最为靠谱的艺术品,即在美术史上有定论的艺术家的有限的艺术精品,并且是传承有序的大“开门”之作。也就是说,资本宁愿为这种看上去苛刻的“安全性”去付高价埋单。

当然,资本被“逼上梁山”之举的核心是避险:一是避市场混乱之险;二是避艺术家及其作品价值成长之险。但是,资本的这种避险是资本的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无奈——什么时候才能使中国艺术品资本进入市场不再是陷阱丛生,从而使资本一步步做大?届时,繁荣的不仅仅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更多的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复兴与话语权的复归。


中国艺术品市场正实施“换血”

记者:春拍和即将结束的秋拍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今年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变迁。在您看来,这个变迁是“转型”还是在“换血”?

西沐:市场已经进入并正在实施“换血”转型期。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的购买主体正由藏家为主体向以机构和资本为主体转换,藏家跑完第一棒,资本正在接手第二棒;二是收藏由玩家的秘玩独技向专家团队顾问咨询的方式递进,即由秘不示人到用理性分析化的语言来说明原因,揭示其投资收藏的规律;三是交易过程由个人化的“点”状交易不断向企业化、机构化、交易化的平台状态转变,也就是说,从“点”交易向平台交易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理念,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贯彻“公信、公平、公正、透明”的基本理念与精神。

面对这一过程,人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不适应与不理解,但这种趋势可能就是大势所趋。当然,在这一趋势中可能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或是一些可能是致命的缺陷。但是,我们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资本的力量及智慧。在这一过程中,市场体系与主体间的“洗牌”效应就不可避免,这是市场竞争与资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有利于使收藏成为一种既是资本现象,也是大众化的投资与参与过程。人们在健康与开放的过程中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与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使大众参与到由中国艺术资源价值提升带来红利的过程中。目前的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及其体系的发育与建设,特别是专项基金的产生及文化产权交易机构的设立与综合艺术交易中心的兴起,都正在使这种努力变成一种可以预见的现实。

攀比情绪致拍卖,纪录连连被刷新

记者:w8810年秋拍,各大拍卖公司业绩连创新高,具体表现为各大拍卖公司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创出拍卖成交额的历史纪录。这种现象是做大的冲动,还是一种业绩攀比呢?

西沐:近日的秋拍着实非常热闹:中国嘉德w8810年秋季拍卖在北京强势收槌——总成交额高达41.33亿元,从而刷新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单季纪录;诚轩、华辰等拍卖公司秋拍成绩也都不俗;北京保利遇上了五周年庆典,从拍品阵容和质量上看也绝不逊于中国嘉德——6天的拍卖一共实现了52.8亿元的总成交额,而这个成绩又刷新了刚由中国嘉德刷新而建立起来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本次北京保利秋拍,一共有两件拍品过亿元,而千万元以上的拍品达到了99件之多。这一拍卖结果的出炉,一是预示着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格局的逐步形成,中国嘉德与北京保利的地位得到了全面巩固;二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额将创新的历史纪录,秋拍的总成交额可能会轻易地越过300亿元,向400亿元进军。也就是说,我们之前预测的全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额突破500亿元已基本无悬念,冲击600亿元的可能性很大。由此可见,用“火热”来形容当下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一点也不为过。

中国各大拍卖公司有新行情及艺术资本的现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行情及资本的支撑下,做大、做强的内在需求与冲动助长了相应的攀比情绪——这也是导致纪录连连被刷新的重要原因。

记者:这种“火热”能代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吗?

西沐:当然不能代表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了繁荣期,因为行情和繁荣是不同的概念:行情是一个周期性的市场价格的表现形态,一般周期不会很长;而繁荣是指一个事物不断进化、发展、上升与持续的状态,是一个相对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期。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基础性问题和瓶颈没有解决之前,行情并不一定能带动市场繁荣期的到来。市场的行情可以火热,但市场的繁荣却需要一个痛苦的蜕变与较长的发育过程。
市场前景广阔 但风险并未蒸发

记者:不少人担心在资本的大旗下,会有更多的利益集团与运作产生。这种担心有没有必要?

西沐:近来媒体有不少类似的说法,听起来比较“雷”人,也似乎很有道理。其核心就是将收藏与资本、将艺术与艺 术资本对立起来,以艺术排斥资本、收藏排斥资本的姿态大呼小叫地训斥市场和投资者,似乎是在进行所谓的批评。但我个人认为,这是无视中国艺术品市场大势,无视市场结构与基础的一次误读,更是对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发展与发育的一种排斥与误导,极易混淆视听。事实上,艺术资本不仅仅是资本的一种形式,更为重要的是收藏的一种新形态,也是艺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价值呈现形式。因为处在市场状态下的艺术,资本的参与既不可避免,也不是什么坏事,这是市场发展的大势,万万不可以一己之知与一己之好恶去作出判断,并利用媒体所形成的热点去传递失真的信息。

记者:中国艺术品投资的空间才刚刚打开,具有很大的潜力与前景,虽然挖掘这些潜力与前景不一定是一个线性过程,但其大势肯定是乐观的。

西沐:是的。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近w88年来,全世界艺术品市场每年的投资增长率超过w88%。美国一份投资比较报告称:近十年来,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为4.7%,金融投资年增长率为17%,而艺术品投资年增长率达到了24%。国外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收藏趋向;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至8000美元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收藏快速增长期,而当这个数值达到1万美元及以上的时候,就会出现系统的收藏行为,会出现不少收藏家。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发展轨迹。根据历史资料统计: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w88%的人有收藏艺术品的习惯,且收藏品价值大约平均相当于其全部资产的5%。这意味着整个高收入阶层大约可以支付超过其1%的财产进行艺术品收藏。

另据有关方面预测:如果按股市总市值占投资标规模的30%左右来计算,目前中国投资标的规模不低于10万亿元,可见其空间还非常巨大。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风险的蒸发。不断调整而带来的循环上升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的发展也概莫能外。

推荐新闻

论坛热帖第25期-明清陶瓷艺术-精彩选集 中国互联网协会
北京盛藏艺术品有限公司 ©
服务电话:400-813-9977